English

向来处去

2005-09-07 15:47:00 来源:博览群书 金明善  我有话说

金明善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1954年生于山东平度?

1979~1983年山东大学经济系?1983年至今山东人民出版社

人生识字糊涂始,这样的话里透露出的自然更

多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但是,识字本身真的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吗?当文字完全被当成一种表述工具的时候,我们对文字自身又有多少洞悉与感知?尤其是汉字。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当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或随着当地文明的衰亡而消失,或被其他文字体系所代替的时候,汉字依然绵延不绝,充当着中国人书写精神轨迹的载体。惟因其“长”,这些符号之中蕴涵了复杂的文化意义,当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表达也因了网络、多媒体而变得越来越图形化,越来越简单的时候,一种危险也悄然而至:我们分明已不再清楚一个个汉字的来处,触摸不到其肌理中的温度,这样,怎么能够延续那铭刻其中的沧桑与美丽?

《图说汉字的历史》一书的意义正是在此处得到了凸现:向来处去。

本书的作者阿 哲次是一位日本学者,他的文化身份无疑会对他书写的立场和方式有着无法忽视的影响。由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汉文化圈的辐射布及日、韩乃至越南。对这些国家的学者而言,虽然汉字早已融为他们文化的一个部分,但由于其文化内部的某种异质特征,使得他们在面对汉字的时候,比中国人多一份疏离感。而正是这一点文化上的隔膜,突破了我们由于完全浸染于汉字的书写中习焉不察的局限,使其在勾勒汉字的历史之际,拥有了别样的视野与角度。作者在后记中说,最大限度地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是他撰写该书的一个目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原计划由东京外国语大学的桥本万太郎先生执笔,阿 哲次接过了桥本教授的笔,也努力贯彻着桥本教授的想法:汉字的历史,同时又必须是使用汉字的人的历史。

本书着力勾勒出了一部简明扼要的汉字发展史。从传说中的“苍颉造字”开始说起,描绘了一位“文化英雄”的面貌:黄帝的史官,长着四只眼睛,汉字被创造出来时,“天雨粟,鬼夜哭”。传说不能代替史实,作者希望写成的是一部“汉字事典”,作者以考古学的成果作为重要参考,半坡时期的陶文,带出了文字与记号的区别;大汶口出土文物上的图像作为汉字起源的可能;殷代初期的河北藁城台西遗址的陶文和江西吴城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等,作为甲骨文前身的意义,这些都成为作者考察汉字历史时一一描绘的细节。尽管作者审慎地说,要探明汉字的起源,还有待于考古学界的新进展,但仍然让我们从中依稀看到了汉字的前身。这样一种以“事典”来连缀历史的方式在本书中一以贯之。单以甲骨文为例,作者并没有仅仅分析其图形的意义,而是详尽地叙述了甲骨文产生的年代、被发现的年代乃至研究的种种背景资料;甲骨文和殷代的占卜方法有什么联系;甲骨文的刻写工具和方法是什么;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分别对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甲骨文的真实发现地是如何被揭示的;甲骨文的开掘对当地百姓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科学挖掘给甲骨文的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董作宾对甲骨文进行的“断代研究”价值何在;作为解放后位于甲骨文研究前沿的郭沫若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殷墟以外的甲骨文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使我们看到了一幅丰富的文字发展的画卷,既有远古时代文明创造的神奇,又不乏乱世中知识者的坚守和百姓们为了生存做出的种种努力和挣扎。汉字的历史实际上是中国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一种书写方式使《图说汉字的历史》获得了广阔的视野:青铜器器中的金文字透露出的酒文化的盛行和文字的神圣性的丧失、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文化中夹杂着的争霸的野心与憧憬、始皇帝统一文字背后的文化专制、隶书时代的文化风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字文化显现出的雄浑气势、隋唐时代的文字文化与科举制的发端、宋与周边国家的文字状况所反映出的文化变迁……

与这种观察汉字的开放视野密切相关,《图说汉字的历史》也关注到了汉字的现代发展趋势,中国人创制的表音文字、注音符号、普通话的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的简化都在本书中得到了详细的介绍。而对汉字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的关注,更使得汉字的历史得到了全面的呈现。作为一种符号,汉字的结构必然对其阅读方式与读者范围乃传播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甲骨、青铜器到石材再到竹、木简,文字的诉求对象也从神转到了人;帛书的出现让汉字更易流通;纸的发明更是促进了汉字的大面积普及;在写本时代,以敦煌文献为代表的材料,使寻常的汉字写本具有了文献学上的意义。

本书的体例也别有深意。百余幅图片中的考古遗址、碑刻、典籍融会在一起,也从图像的角度描摹出了汉字的历史。这些图片本身就是认识汉字历史的独特脚本。

在本书的结语中,作者写道:“目前,作为国际文字,雄居于东亚地区的汉字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因为它面临着自诞生以来的最大危机。”作者认为:“如何对待汉字,是关系到日本人文化活动根基的大问题。”就这一点而言,《图说汉字的历史》并不仅仅是回首汉字的过往足迹,更对我们思考汉字的未来给出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

(《图说汉字的历史》,〔日〕阿 哲次著,高文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7月版,4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